空余上·茶|好茶葉,從歷史中來
● 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?!蛾套哟呵?內(nèi)篇天下》記載了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。楚王久聞宴嬰是齊國善于楚辭的人,便想挫其銳氣。宴席之上演捆齊人坐盜之戲,楚王轉(zhuǎn)問晏子:“齊人固善盜乎?”。晏子答: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,葉徒相似,其實味不同。所以然者何?水土異也。今民生長于齊不盜,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?”。晏子以“橘”說人,所謂“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”,用來說茶也是一個道理。
“茶圣”陸羽對茶土質(zhì)的見解,陸羽對茶適宜土質(zhì)的鑒別,并沒有停留于普遍性的描述,而是用了15個字闡明了一個道理“土質(zhì)決定品質(zhì)”:其地: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櫟壤,下者生黃土。陸羽將適宜種茶的土質(zhì)依次排序為爛石、櫟壤、黃土。
茶為天地化育稟天地之氣而生長,必因承氣之不同而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性味,這種差異性直接體現(xiàn)在茶的味覺效應(yīng)中,所謂“喝酒喝酒莊,品茶品山頭”酒的滋味主要是工藝的區(qū)別,而茶的滋味則更多取決于天地的造化。
● 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可謂“上者生爛石”的最佳注腳。武夷山最為有名的“三坑兩澗”,即牛欄坑、倒水坑、慧苑坑、悟源澗、劉香澗,號稱“正巖”的巖茶山場。生于碧水丹山、爛石櫟壤、云霧蒸騰的武夷山區(qū)的茶樹,人們喜歡用“巖韻”或“巖骨花香”來描述它難描難述的風味。《大觀茶論》以“甘、香、重、滑”來概括武夷茶的特點。
空余上·茶葉空余上茶葉采摘自武夷山核心巖茶山場。制作方法介于紅茶和綠茶之間,所以它既有綠茶的清香,又帶有紅茶的香醇,是烏龍茶中的佳品。采用傳統(tǒng)制茶工藝——曬青、做青、炒青、揉捻、烘焙、撿剔、復焙、慢燉焙火,出品的空余上武夷巖茶,其復合濃郁的巖韻:巖骨花香、地域香、武夷土地香,恰如巖骨般的耿直、厚重,是武夷茶千年不變的標示性特性。